当前位置: 首页 / 洱源资讯 / 专题专栏 / 专题列表 / 洱源县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

洱源县创建“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知识要点

  • 洱源县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23日
  • 来源:县委统战部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1、什么是民族?
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什么是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华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民族团结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以及同一少数民族内部成员之间的团结。维护民族团结,就是要求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一律平等的基础上,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互助合作,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3、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分别是哪些?
我国共有56个民族,即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傈僳、佤、畲、高山、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门巴、珞巴和基诺族。其中,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其他55个民族人口相对较少,习惯上称为“少数民族”。
4、洱源县民族基本情况是什么?
2020年全县总人口30万人,境内共有26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1%,白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3%。全县有8个世居民族,其中白族189372人、汉族86595人、彝族13277人、回族6978人、傈僳族1515人、纳西族597人、藏族429人、傣族241人。共有531个少数民族自然村。
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是什么?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根本保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制度保障。坚持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基本路径;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6、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方向是什么?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7、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提出的“三个定位”是什么?
2015年1月19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调研时提出:“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8、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内涵是什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共建中华民族,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共享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包含56个民族的文化,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共有的精神家园;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9、什么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政府主导的、各民族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地推进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进步的社会工程,是通过活动实践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举措。
10、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着眼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取得显著成绩。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同时要看到,新形势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仍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载体方式不适应等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和部门思想不够重视、责任落实不够到位、工作措施不够精准,个别地方在处理差异性和共同性上政策把握出现偏差。适应新时代发展历史方位,以各族群众为主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11、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要坚持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一是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
二是坚持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
三是坚持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
四是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促进民族团结;
五是遵循社会团结规律,坚持正面引导;
六是坚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12、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秉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理念,按照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总要求,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突出创建主题,把握创建方向,深化创建内涵,丰富创建形式,扩大参与范围,提升创建水平,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氛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13、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通过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更加深入人心,各族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民族团结进步价值理念广泛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凝聚力不断增强;依法治理民族事务能力显著提高,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14、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特点是什么?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民族工作领域的方方面面,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广泛的群众性、鲜明的时代性、形式的多样性、永恒的创新性、切实的针对性等特点。
15、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九有”指哪“九有”?
创建工作“九个有”是:有领导小组、有工作专班、有创建工作方案、有创建工作部署、有民族政策法规测试活动、有宣传标语、展板、有各自工作特色、有规范档案资料、有工作总结。
16、云南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主要法律依据是什么?
我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主要法律依据是2019年1月31日,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重点内容包括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生态文明、教育振兴、民生保障、法治建设、人才培养、工作创新、理论研究、民族关系和谐等。共五章48条,自2019年5月1日起施行。
17、大理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要求是什么?
2021年至2023年,全州12县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达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县(市、区、旗)测评指标》。2021年力争2个以上县市、2022年至2023年每年力争3个以上县市,先后获得“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命名,努力形成具有大理特色的民族工作品牌。
18、洱源县“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主题是什么?
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守护洱海源、奋进洱源新征程。
19、洱源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七进”是哪“七进”?
洱源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七进是指进机关、进乡镇、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进军(警)营。
20、洱源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个”重点工程是什么?
一是巩固提升郑家庄一个民族品牌;二是布展一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三是创作一部民族团结进步白剧小戏;四是创建一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五是建设一条民族团结进步大道;六是培树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七是开展一次民族团结进步摄影、书画展活动。
21、洱源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总体要求是什么?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8〕65号)文件精神,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为目标,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十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深入持久开展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全县上下广大各族群众干部中走深走实。 
22、什么是民族乡?
民族乡是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的乡级行政区域。民族乡不是民族自治地方,是我国民族区城自治制度的补充形式。
23、民族工作的主题是什么?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4、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
25、什么是民族平等?
民族平等,是中华民族政策的基石。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居住地域大小,经济发展程度如何,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否相同,政治地位一律平等;二是各民族不仅在政治、法律上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平等;三是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   
26、民族工作“一条主线、两个维护、三个离不开、四个自信、五个认同、六个相互”分别是什么?
“一条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两个维护”: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五个认同”: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六个相互”: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27、各民族“三和”是指什么?
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28、各民族“三交”是指什么?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9、各民族要牢固树立哪“三种意识”?
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0、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基本内涵(八个坚持)是什么?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四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五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六是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七是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八是坚持依法治国。
31、处理民族问题要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32、马克思主义民族工作“五观”是什么?
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33、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
34、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二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三是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四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五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六是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七是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
35、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36、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任务是什么?
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