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县政府 / 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

  • 洱源县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05日
  • 来源:洱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洱源县第十四届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与《洱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攻坚克难,奋勇拼搏,“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顺利实现

十一五期间,在州委、州人民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人民政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及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坚持科学发展,深入解放思想,上下团结拼搏,不断开拓创新,顺利实现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一)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综合实力不断提升。2010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4.8亿元,比十五末增加12.1亿元,年均递增11.85%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42.6:22.7:34.7调整为36.7:29.6:33.7完成财政总收入18006万元,比十五末增加7940万元,年均递增12.3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027万元,比十五末增加5861万元,年均递增1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25亿元,十五末的2.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85亿元,是十五末的2.88金融运行良好,服务实现镇乡全覆盖。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7.23亿元、14.96亿元,分别比十五末增加16.27亿元、7.34亿元,年均递增19.96%14.44%。保费收入5611.9万元,比十五末增加2957万元,年均递增16.15%

农村经济不断发展。2010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6.48亿元,十五末增加7亿元,年均递增11.69%。农民人均纯收入3428元,十五末增加1532元,年均递增12.57%粮食总产量15.3万吨,比十五末增加2.4万吨,年均递增3.55%。收购烟叶11.2万担、烟农收入8289.36万元,分别比十五末增加1.2万担、2981.36万元。大蒜产值5.17亿元,十五翻了近两番十一五期间,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产地认证面积达93亩、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达23亩。大牲畜存栏14.45万头(匹),比十五末增加3.34万头(匹),乳牛存栏7.9头、鲜奶产量19万吨,分别比十五末增加3.06万头、12.2万吨。核桃、梅子种植面积分别达49.38万亩、9.2万亩,分别比“十五”末增加33.58万亩、1.13万亩。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25亿元,完成40个村的扶贫开发整体推进建设任务。实施了680户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9732户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和350个自然村村容村貌整治等一批项目,建成152个标准化农家店,右所、九台、牛街小康村建设通过州级验收,14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省级重点村建设扎实有效,“乡村流通工程”稳步推进。五年共兑付强农支农惠农补贴2亿元。

工业经济不断提速。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28亿元,十五末的2.5倍,年均递增20%完成工业增加值6.73亿元,是十五末的3倍,年均递增20.8%。蝶泉乳业、力帆骏马、洱宝实业等一批传统企业竞争力持续提升,品宏公司、鑫宝石业、锦洋血清厂、泰昌实业、军民彩印公司等一批新兴企业迅速成长。石材开发、马铃薯淀粉精加工、核桃乳生产等一批重大经济发展项目顺利实施,累计建成标准厂房3万平方米。天琪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落后产能淘汰工作通过州级验收,全县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1%,比十五末下降15%,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生态旅游不断升温。2010年,共接待游客64万人次,比十五末增加25万人次,年均递增10.41%。旅游社会总收入达4.49亿元,是十五末的16倍。五年投入3.06亿元完成大理地热国建设工程,投入5500万元改造提升西湖景区,总投资1.2亿元的下山口普陀泉度假区现已完成投资7100万元,总投资10.07亿元的海熙海温泉度假区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2010大理洱源温泉旅游文化节成功举办,梨园村省级生态旅游特色村申报工作有序开展,洱源县城被国土资源部授予首批中国温泉之城称号。

(二)大力开展生态建设,发展环境有效改善

生态创建不断深入。洱源先后被州委、州政府和国家生态环境部列为全州、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九个镇乡均被命名为省级生态镇乡。西湖国家湿地公园申报成功,省级园林县城创建进展顺利。持续开展了保护洱海洁净绿化家园活动,评选表彰了首批绿色家庭环境卫士。环保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六进活动成效明显,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保护洱海使命光荣、发展洱源责任重大的理念深入人心,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的生态文明示范县逐步成为全县干部群众的共识。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全面推进截污、治污、净污工程,累计投入资金3.49亿元,实施了永安江、罗时江、弥苴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农村村落污水处理系统、湿地生态修复等一批项目,完成了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21个村环境综合整治、90个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军马场垃圾处理场、邓北桥湿地、西湖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和下山口片区、洱源一中、凤翔村污水处理系统等工程,新建了12座小型垃圾焚烧炉和8座太阳能中温沼气站,邓川、右所、牛街、三营集镇污水处理等工程进展顺利。农户交费、政府补助、袋装收集、定时清运的农村垃圾清运模式有效施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作全面实施。

生态保障不断加强。严格落实洱海保护治理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风险抵押金、河段长、一票否决等制度,环境执法能力显著增强。大力开展砂石场治理整顿,依法关停洱海流域范围内的砂石场19家。累计绿化造林41.58万亩,退耕还林12.34万亩,义务植树80万株,建设公益林43.42万亩,发展华山松17.2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7.9%

(三)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发展基础得到夯实

农田水利不断改善。累计投入3445万元,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3.49亩。投入2088万元,完成土地开发整理1.47万亩。总投资1.21亿元的三岔河水库提前完成拦河坝封顶。投入2.84亿元,实施了基本烟田地、山区五小水利、中小河流整治、人畜饮水等一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5万亩,解决了10.46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洱炼线和平甸公路洱源段投入使用,县城客运中心、洱源汽车检测站、5个农村客运站全面完工。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顺利实施,建成了24公里通村油路、15公里水泥路、269公里弹石路,全县道路油路里程达157.2公里大丽高速公路洱源段征地拆迁工作全面完成,工程建设快速推进。214国道右所段大修、凤羽公路、茈碧公路等工程有序实施。

城镇开发不断加快。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邓川镇等集镇总体规划及九台村等村庄规划编制,全县城乡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实施了县城滨河路、宁新路、老城区改造、腾飞路景观工程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了县五机关避险搬迁工程和县公安局、法院、检察院等单位业务用房建设。开发了温泉小区、建设小区、信合小区、海之源小区等一批住宅小区,建成廉租住房1711套。2010年末,全县城镇化率达25%,比“十五”末提高了8.4个百分点。

能源建设不断推进。马鞍山风电场一期二期、罗坪山风电场一期工程提前完工,105台发电机组并网发电,新增装机容量14.8千瓦。潓安、清水河等水电站投产运营,220KV洱源变电站、110KV宁湖变电站等一批输变电工程投入使用。农村农网改造和县城城网建设等一批电网完善工程圆满完成,无电村通电工程成效明显,解决了106个村、2141户的用电问题。洱源被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和农业部授予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

(四)大力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扎实有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明晰集体林地权属213.8万亩,确权到户212.8万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县建设成效明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及资产管理改革全面完成。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管理工作进展有序。公务员津补贴、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绩效工资为主的收入分配改革全面完成。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实施。

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共与县外企业洽谈投资150批次,成功引进大唐、华能、神工集团等企业到我县投资,累计引进项目32个,到位资金21.06亿元,十五期间的3.57倍。其中,2010新引进项目5个,实际到位资金12亿元,是十五末的4.89倍。五年累计完成出口创汇3029万美元,其中2010年完成500万美元。

(五)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发展态势更趋协调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五年累计投入资金7572.17万元,实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4个,排除危房4.67万平方米,新建校舍7.64万平方米,兑付义务教育保障经费8221.55万元学前教育稳步扩大,中小学办学质量明显提升,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两基工作不断巩固提高。2010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71%,初中毛入学率达110.48%

卫生计生不断加强。五年累计投入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783万元,实施了县医院医技楼、传染科大楼和县疾控中心、血防站、妇幼保健院、镇乡卫生院改扩建等工程,启动了县医院住院楼改扩建项目,建成90个农村卫生室。积极推动医药卫生改革,开展了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新农合参合率从2007年的91.11%提高到2010年的95%,共有232.22万人次从中受益,减免补偿医疗费用8602万元。食品监管网络逐步健全,药品统一配送更加规范。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扎实推进,血吸虫病传播控制达到国家标准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达标县不断巩固和加强,新建了6个镇乡计生服务所,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优免补政策全面落实,人口自然增长率连年控制在6‰以内。

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十一五期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6000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600个。公开招录公务员144人、专业技术人员237人。职工五险参保26098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7132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16万人,参保率达93%以上,享受养老金待遇26344人,资金发放率100%。城镇低保、农村低保从十五末的5341人增加到24147人,累计发放低保金7710万元。五保供养737人,发放补助金486.4万元。城乡大病医疗互助扎实开展,共发放医疗救助金1150万元。

社会文化不断进步。凤羽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申报成功,白洁圣妃庙重修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投入使用,新建了3个镇乡文化站和57个村级文化室。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累计播放电影3240场次,节庆及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县新发现文物点150处。广电网络光纤化改造工程全面完工,移动通信抗震应急卫星通信基站投入使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完成14800户的建设任务,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91%99%科技进步对工业、农业和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44.2%49.15%49.4%。第二轮县志编修进展顺利,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扎实推进,地震、气象、档案、外事、侨务、老龄、残疾人、妇女儿童等各项工作有了新进步。

(六)大力推进民主法制,发展保障有力加强

和谐建设不断深入。“五五”普法全面完成,“三五”依法治县扎实推进。五年共立刑事案件1303起,破案930起,命案破案率达100%排查受理矛盾纠纷8197起,成功调处7804起。受理群众来信来访2840件,到期办结2556件。省级无毒先进县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平安洱源创建取得新成绩。突发事故应急机制逐步健全,防灾减灾体系日趋完善,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全面落实,和谐洱源建设取得新成效。县人武部顺利完成整体搬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持续加强,军政军民关系和谐稳固。

各方监督不断加强。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及时向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向县政协通报工作情况。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积极听取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64件、政协委员提案582件,面商率、办复率均达100%。五年来,圆满完成了向全县人民承诺的36件惠民利民工程,为群众解决了一批难事、实事。

自身建设不断推进。重大资源开发利用、国有资产处置、财政资金管理、重大投资项目审批逐步规范。行政问责办法、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全面推行。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务信息查询工作持续加强。行政绩效管理、行政成本控制、行政行为监督、行政能力提升深入实施,政府决策机制不断完善,执行力和公信力显著提升,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设迈上新台阶。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我县抢抓发展机遇、调整经济结构、深化各项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五年,也是困难和挑战最多、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中困难重重,我们攻坚克难,五年来硕果累累,我们奋力前行。上述成绩的取得,是科学发展观指引的结果,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县人大、县政协有效监督,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洱源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族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深刻体会到: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切实改善发展软环境,努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必须坚持正确处理好生态与生产的辩证关系,切实做到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两手抓,努力实现结构调整、标准化生产和生态保护发展双赢;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切实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加快发展中我们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全县经济总量小、发展水平低,尤其是工业发展滞后,财源单一,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二是洱海源头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任务重、困难多、资金缺口大。三是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稳定性、持续性差。四是少数干部思想解放不够,创新意识不强,作风有待改进,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强化措施,着力解决。

二、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努力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一是全球经济逐步企稳回升,为我县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外部环境。二是随着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的全面推进,我县将有一大批符合产业导向的项目有望进入国家和省、州十二五规划,得到长远扶持。三是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家把我省作为重点扶持地区,把云南作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来建设,我们可以争取到国家、省、州在政策和项目资金方面更大的扶持。四是随着一大批扩大内需项目相继投产达效,一大批在建重大项目快速推进,将极大改善我县的发展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务必以更加开阔的眼界,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创新的举措,全面谋划和部署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为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县和小康社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州委、州人民政府和县委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立足洱海源头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环境条件,以保护洱海水源为根本,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为目标,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创新体制机制,依靠科技,增加投入,筑牢基础,改善生态,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加快生态经济发展步伐,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把洱源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繁荣、人居环境舒适、人民富裕安康、社会和谐进步的生态文明试点县。

工作思路是:高举旗帜,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坚持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旅游活县、和谐兴县,千方百计把洱源经济搞上去,把洱海源头保护好,努力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的生态文明示范县。

奋斗目标是:按照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的目标要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壮大经济总量,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循环,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高,基本形成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发展模式,生态环境质量进入全省、全国先进行列。“十二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2%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15%以上,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12%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25%以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城乡绿化率达60%以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以上;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三条主要入洱海河流常年水质达类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认证面积达7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以上。

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十二五期间必须全力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继续调整经济结构,合理布局生产力资源,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探索建立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产业体系,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深入推进工业富县。大力营造想工业、抓工业、干工业的社会氛围,优质、高效地服务好企业。创新邓川工业园区建设管理和投融资模式,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打造焦石和炼铁矿产品加工区,实现一园三区开发新突破。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生态化改造,积极打造生态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区。做大做强拖拉机产业集群,巩固壮大机械装配业。扶持壮大生物制药、乳制品、梅果、核桃、大蒜、林产品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优生物资源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大力发展石材加工,持续发展新型建材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建材产业。加快铜、铁、硅藻土等资源开发步伐,加大钛矿资源整合和开发力度,切实提高钛矿精深加工水平,带动矿冶产业快速发展。实施矿电结合,推进黑潓江等河流的水电开发。到十二五末,力争建成2-3户年产值3亿元以上、5-10户年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集群,实现工业总产值58亿元,全县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

培育壮大服务产业。按照生态水乡、养生天堂的发展定位,改造提升大理地热国,实施好下山口、海西海旅游开发项目,打造温泉旅游特色小镇,新建两家五星级酒店。做好温泉、文化、生态、风电和旅游间的衔接,打造一批温泉旅游、文化旅游、湿地旅游和风电旅游观光区。规范和发展餐饮、住宿等行业,全面提升洱源旅游的形象。到2015年,实现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0万人次,旅游社会总收入突破7亿元的目标。有效整合汽运、货运、商业企业资源,培育发展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努力打造县城和邓川沙坝物流中心。抓好乡村流通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

(二)全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继续开展生态创建。旗帜鲜明举环保旗,坚定不移走生态路,围绕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的目标和严管源的要求,持续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创建和绿色家庭环境卫士评选活动,深入推进园林县城、生态集镇、生态村(社区)和生态家园建设,到2015年,力争实现洱海流域所有自然村生态治理全覆盖。

深入实施工程治理。持续抓好洱海保护治理新六大工程七大体系建设,重点实施好茈碧湖、海西海、三岔河等水源地保护、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洱海流域百村整治、畜禽粪便处置工程和两江一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好邓北桥湿地扩建和上村、消水河、草海、东湖、西湖、绿玉池等湿地修复保护项目,努力建设万亩湿地。完善县城和重点集镇污水处理设施,加快城镇、工业集中区供水、节水、污水及净化回用处理系统建设。加大村落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有效减少生活污水排放。

努力建设生态屏障。大力开展绿化造林、城乡义务植树和绿色通道建设等活动,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水源涵养林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施好203万亩天保工程森林管护。加大生态河道、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砂石场整治力度,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持续推进能力建设。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加大城乡环境管理执法力度,提高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水平。加大监管力度,严惩企业三乱行为。深入落实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积极争取各级支持,加快建立切合洱源实际、科学合理、积极有效的生态环境与资源补偿机制。

(三)全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推广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等科技措施,努力打造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按照农牧结合、生态循环、标准化生产的原则,改革种植养殖方式,加快机械挤奶站建设步伐,大力创建低碳有机牧场,扎实抓好规模养殖场、养殖大户、生态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村建设,认真落实“科技指导员+示范基地+示范农户+辐射农户”的农科教一体化科技推广公益服务新模式。2015年,建成无公害粮油生产基地43.5万亩,果蔬生产基地45.9万亩,水产养殖基地2.4万亩。实现大牲畜存栏15.6万头(匹),乳牛存栏10万头(其中黑潓江流域2万头)。

培育壮大林果产业。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大力发展以核桃、梅子、人工红豆杉林药、华山松及低次木材综合加工、林下资源开发等为主的林产业。到2012年,建成泡核桃基地70万亩,华山松基地40万亩,梅果基地12万亩,松脂松香基地10万亩,松茸等野生食用菌林下非木质产业基地10万亩。

健全农业保障体系。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加大以小型水利为重点的基本农田建设力度,加快以中低产田地改造为主的高稳产农田建设步伐,切实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到十二五末,改造中低产田地8.9万亩,累计建成高稳产农田33.18万亩。扶持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完善粮食收储体制,拓宽军粮购销渠道。加快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服务组织,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经营,形成稳定的产品购销关系和利益共同体提高组织化水平。创新投入机制,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加强气象预测预报,提升气象服务水平。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突出新农村建设与洱海源头保护、中心集镇建设、旅游小镇开发、扶贫开发相结合的原则,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点面结合、典型示范、带动全面,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大支柱产业培植力度,加快推进以改善公共设施为主的中心集镇建设。稳步推进旧村改造,有序探索迁村并点、生态移民等方式,切实加快中心村建设。抓好产业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科技扶贫、素质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继续实施整村推进、片区开发、社会扶贫和金融扶贫等工程。加大以工代赈项目的争取,实施好135个贫困自然村深度扶贫、10个以工代赈片区开发项目,解决好3.5万人的贫困问题,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2.5万人次,实现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基本脱贫致富。

(四)全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做好项目争取工作。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省委、省政府两强一堡建设机遇,紧盯基础设施、优势产业、节能减排、生态建设、民生工程、社会事业等国家重点投资领域,加强项目论证、包装和储备,最大限度争取各级扶持,努力实施一批关系我县长远发展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大项目,以项目促发展,以项目增税收,着力夯实发展基础。

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抢抓国家加快水利建设的机遇,以中低产田地改造和骨干水源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争取茈碧湖水库扩建、海西海水库防渗增蓄、右所西干渠等项目进入西南五省区水源规划。新建凤羽白石江等一批小(一)、小(二)型水库,实施好上村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争取绿茵塘、老马涧等10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列入国家计划并逐步实施。继续抓好饮水安全、山区五小水利、水土保持、节水灌溉、中小河流整治、山洪防治和水库干支渠防渗等工程建设。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以工代赈、烟水工程等项目,提高耕地质量。

加快交通设施建设。积极配合完成大丽高速公路、国道214线上关至北五里桥改扩建、邓马路等工程。努力争取以两纵三横为重点的主干线改造项目,抓好国道214线洱源段改造,实施好洱剑线、西关线、洱鹤线、小洱线、邓凤线四级公路和省道大丽公路、国道省道遗留路段改造等项目。到2015年,力争建成县际公路264公里、乡际公路92公里、村际公路547公里、景区公路77公里、林区公路65公里、重要产业区公路108公里,全面实现县乡和县际公路通畅目标。

促进能源通讯发展。继续抓好以风能、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开发项目,完成湾佛村等5座太阳能光伏发电场和罗坪山、马鞍山风光互补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到2015年,全县风电装机容量力争突破100万千瓦,太阳能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突破50万千瓦,把洱源建设成为集产业效益、绿色生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风电生态产业区、国家重要的绿色能源示范基地和全省最重要的风电能源基地、最大的风电开发及太阳能发电重点县。启动源安邑、向阳河、平头河等水电站建设,实施下山口等水电站的技术改造,开展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和增效减排工作。新建炼铁和焦石110KV、右所和牛街35KV变电站,抓好三营、凤羽和乔后变电站的增容工作,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和供电可靠率。加强城乡宽带网络、无线通信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继续实施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到2015年,全县电视覆盖率达100%,广播覆盖率达98%以上。

(五)全力加快城镇体系建设

健全城乡规划体系。全面完成9镇乡集镇规划、768个自然村村庄规划的编制或修编,加快县城各类专业规划编制,启动建制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健全城乡规划建设专家咨询和领导决策机制,完善镇乡规划建设管理机构,理顺规划建设管理体系。严格规划许可和动态管理,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违规建设行为。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交通、供排水、通信网络等市政设施和医院、学校、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重点实施好海之源民族文化广场、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场、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及截污干管、自来水厂(二期)改扩建和大丽高速公路与县城互通连接线、文碧路、滨河路南段、环城路等工程,提高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抓好县城绿化美化,实现省级园林县城创建目标。

培育发展居住产业。抢抓大丽高速公路和大理“1+6”滇西中心城市群建设机遇,加大土地开发力度,满足居住产业用地需求。大力引进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到我县投资置业,加快建设一批居住产业开发项目。尽快成立居住产业交易中介、政策咨询等服务机构,推进居住产业市场化。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逐步建立起由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等组成,可满足居民不同层次居住需求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到2015年,力争建成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的各类住房3000套。

加快集镇开发步伐。科学定位集镇功能,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加大特色产业培育力度,不断完善集镇基础设施,着力打造一批产业支撑强大、地域特色鲜明、人居环境良好、带动作用明显的小集镇群。到十二五末,力争县城建成区面积达4.8平方公里,集镇建成区达14.9平方公里,全县城镇化率达35%

(六)全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抓实招商引资工作。树牢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理念,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完善外来投资项目咨询、回访及服务承诺制度,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健全完善招商引资责任目标考核机制,细化分解招商引资任务,强化部门责任意识,确保工作取得实效。以新能源开发、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优势资源开发为重点,大招商、招大商,引进一批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推动招商引资上水平。十二五期间,确保引进县外到位资金达50亿元以上。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继续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广泛参与区域合作,积极开展投资、贸易等对外交流,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大力培育壮大农产品出口企业,实现乳制品、梅果、核桃、大蒜等优势产品出口新突破。十二五期间,力争全县出口创汇达5000万美元以上。

(七)全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继续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多层次办学,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加快发展高中教育、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稳步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着力实施好一批中小学校舍安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切实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加强卫生计生工作。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促进服务均等化。建立完善多元化办医体制,稳步发展公立医院,加快发展民营医院,保证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健全卫生监管体系,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深入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文化资源,扎实抓好凤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德源古城等文化遗迹的保护开发。认真抓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申报和传承,规划建设好松鹤唢呐、西山白族歌舞、凤羽农耕等文化保护村,争取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省州保护名录。切实加强档案资源、安全、利用体系建设,扎实抓好新一轮县志编修。

不断完善保障体系。坚持把解决就业作为民生之本,积极支持创办就业容量大、市场潜力广的产业,努力增加就业岗位。落实就业扶助的各项政策,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多形式灵活就业。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巩固提高参保率。

抓好人才科技工作。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统筹抓好党政机关、企业经营、专业技术、高技能等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2015年,使科技进步对工业、农业和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提高到46%51%50%以上,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加强公共安全建设。搞好防灾减灾设施和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和重大灾害社会动员机制,提高抗灾保障能力和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能力。健全监管体制,落实工作责任,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

(八)全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更加自觉地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落实好县人大、县政协对政府工作的审议和协商意见,办理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支持好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工商联等人民团体的工作,进一步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政务服务水平。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加强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扎实开展六五普法,深入推进依法治县。完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推进新一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完善领导干部大接访、大下访长效机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努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推动文明洱源示范工程取得新成绩。

三、突出重点,真抓实干,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拼搏、加快发展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促进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社会和谐稳定至关重要。2011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建议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15%以上,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2011年必须着力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突出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畜禽粪便处置三个整治重点,实施好集镇污水收集处理、乡村环保、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湿地生态修复、内源污染控制等工程。完成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场、牛街和三营集镇污水处理厂及截污干管、右所集镇西片区污水处理系统、邓川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工程建设。实施好洱海源头茈碧湖饮用水源地湿地建设及湖滨带生态修复、西湖生态修复与水质净化、海西海前置库区及湖滨带建设和草海、上村、县城消水河湿地等工程。开展好两江一河河道综合治理,实施好洱海流域20个百村整治任务。继续深化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作,建成6座垃圾分类收集中转站。抓好水源林保护、退耕还林、城乡绿化等工作,努力构筑生态屏障。

(二)着力发展壮大工业经济

以邓川工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实施园区水、电、路改造,完成园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评审,启动炼铁、焦石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邓马路一期工程建设,建成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加快园区投融资平台建设,做好工业发展用地收储工作。开展沙坝石材城项目前期工作,年内通过州级评审。规范矿产资源开发,深入推进钛矿资源整合,严厉打击圈而不探、探而不采等行为,加快开发速度,尽快实现钛矿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实现矿产资源开发新突破。狠抓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抓好鑫宝石业石材开发、品宏公司年产2万吨变性淀粉精加工、华夏农副产品公司1万吨蔬菜低温脱水生产线、洱宝实业年产3万吨青梅系列饮料生产线扩建和5000吨无糖核桃乳生产线等重大工业经济发展项目。尽快实施品宏公司1万吨薯条薯片精加工、灵云公司5.3万吨铅冶炼等项目,切实加快炼铁片区恒旺公司林畜产品和秧田湾金矿项目开发步伐。

(三)着力抓好农业农村工作

认真落实强农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骨干科技措施推广,健全农村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种植烤烟3.75万亩、生态大蒜3.5万亩、加工型脱毒马铃薯4万亩,新发展泡核桃10.64万亩。实施好天保工程,落实好公益林补偿政策,全力抓好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扎实抓好三营有机牧场和金河养殖场建设。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加快机械挤奶站建设步伐,强化生鲜乳收购市场管理和乳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快炼铁、乔后乳业发展速度,年内新增乳牛存栏3000头以上。切实抓好农村危房改造、自然村村容村貌整治、6个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右所镇右所村、幸福村、中所村等中心村建设项目。完成8个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扫尾工作,年内通过上级验收。实施好5个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积极争取农村扶贫到户贷款3000万元,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900人,解决5400人的贫困问题。

(四)着力加快旅游二次创业

紧紧抓住洱源县城成功申报“中国温泉之城”和编制旅游产业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契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全力支持大理地热国提升改造,争创AAAA级景区。以下山口普陀泉开发建设为龙头,规范下山口温泉一条街的经营秩序。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稳步推进温泉旅游小镇建设。加大西湖旅游景区的投入和改造力度,积极开发水景观光、水上娱乐、农家接待、休闲度假为主的生态旅游项目。加快海熙海旅游开发项目前期工作步伐,争取年内开工。完善和发展以休闲度假为主的生态旅游,做活茈碧湖景区周边的乡村旅游。全年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70万人次、旅游社会总收入4.8亿元以上。

(五)着力加大城镇建设力度

树立经营城市理念,盘活存量土地,加大土地收储,增加土地投放,以地生财,以财建城。拓宽筹资渠道,适度举债建设,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实施好以大丽高速公路与县城互通连接线、文碧路、滨河路南段等为重点的路网建设,启动海之源民族文化广场和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实施好州人民政府对洱源县城建设改造提升奖补项目。谋划、引进、实施一批居住产业开发项目,重点抓好鑫达花园、皖源公司开发项目,加快培育壮大县城居住产业,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培植新的财源,带动以县城为重点的城镇新一轮快速发展。抓好右所等中心集镇建设,培育发展支柱产业,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切实增强中心集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六)着力增加固定资产投资

配合支持好大丽高速公路洱源段建设,实施好凤羽公路、炼西公路、邓马公路和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启动国道214线改造项目前期工作。加快马鞍山风电场四期、罗坪山风电场二期和湾佛村太阳能光伏发电站等能源项目建设进度。抓好三岔河水库下闸蓄水和北干渠建设工作,按时完成上村水库除险加固及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水利血防、中小流域治理等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农业湿地二期、干支渠防渗漏等生态保护治理项目,启动茈碧湖水库扩建和凤羽白石江水库前期工作。搞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廉租房、公租房年度建设任务。

(七)着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合理调整优化教育资源,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步伐,努力建成省级职业中学示范学校,争取实施13所镇乡中心幼儿园建设项目。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提高血吸虫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积极筹建县120急救中心,扎实推进县医院改扩建、卫生监督所和右所、乔后卫生院建设,完成县妇幼保健院搬迁,不断改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规范药品统一配送,完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深入推进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强镇乡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新建28个农家书屋。继续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实现坝区广电有线网络和山区卫星直播全覆盖。抓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新一轮县志编修。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谐。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军民共建活动,加强国防动员、后备力量、人民防空工作。抓好救灾救济工作,认真落实优抚安置政策。进一步发展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和慈善事业,抓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统计、审计、侨务、外事、金融、档案等工作。

(八)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巩固平安洱源创建成果,争创省级平安先进县。继续完善信访制度,畅通信访诉求渠道,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开展送法下乡,扎实推进依法治理工作。加大法律援助力度,加强执法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打好新一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四、转变作风,务求实效,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今后五年的工作,目标已经明确,责任十分重大。我们要站在新的起点上,以崭新的姿态,务实的作风,不懈的努力,确保发展目标顺利实现。

(一)大胆解放思想,努力建设创新政府

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县的目标,坚持科学发展,大胆解放思想,勇于更新观念,敢于开拓进取,拓宽工作思路,创新体制机制,用创新的思维和办法应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谋求新发展,以思想领先的超凡智慧、改革当先的果敢气魄、开放抢先的战略眼光、率先发展的非凡胆识,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建设责任政府

健全主体明确、层级分明、具体量化的岗位责任制,对研究确定的工作和事项,限期定人办结,做到每个干部都有人管,每项工作都有人抓。理顺职责关系,强化部门协调配合,着力解决少数部门及机关工作人员越位、错位、缺位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完善行政问责制度,并把行政问责与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结合起来,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部门、单位和个人,严格追究当事人及直接领导的责任。

(三)强化执行力度,努力建设效能政府

以提高执行力为突破口,强化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等一系列制度,努力提高政府工作效能。不断完善政府部门工作评议制度和重点工作、重大项目考核责任制,确保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不折不扣地完成。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完善督查工作机制,强化跟踪落实和监督检查,切实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不良作风,彻底消除滑、拖、懒、摆、散及推诿扯皮现象,提高执行能力,确保政令畅通。

(四)切实依法行政,努力建设法治政府

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行为准则,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大力深化政务公开,认真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丰富公开形式,扩大公开范围,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健全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自由裁量行为,推进综合执法。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五)推进职能转变,努力建设服务政府

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政府系统干部队伍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宗旨意识,时时刻刻把心思放在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在促发展上,把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作为政府工作的第一信号,把为民办实事、好事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扎实实帮民富、解民忧。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完善社会管理制度,提高社会管理水平,逐步建成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六)坚持廉洁从政,努力建设清廉政府

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等制度,做到用制度管权、靠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土地使用权交易等行为,加大查处工程建设、产权交易、医药购销、资源开发、垄断行业等领域违法违纪行为,切实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坚决反对铺张浪费,树立清廉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新的形势赋予我们重大责任,新的目标激励我们不懈追求。做好今后五年的政府工作,任务艰巨繁重,责任重大光荣。让我们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坚韧的意志,更加坚决的举措,更加坚实的步伐,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的生态文明示范县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